碧潭村
基本介紹:
座落於嘉義縣鹿草鄉的碧潭社區,是一個擁有純真善良的「人」、具特色車鼓陣及北管樂團傳統「文化」、西瓜火龍果及黃秋葵等「農特產」、以及八掌溪流域「地景」等各大特色的小農村。
文化休閒:龍湖宮、百年鎮煞龜塔
民俗技藝:社區車鼓舞班、碧潭國小車鼓舞、車鼓達人-林探、樂器達人-林漢祈、碧雲軒北管隊、碧雲軒月琴團
信仰中心-龍湖宮
龍湖宮因廟宇附近有一泓清澈如龍湖般的深潭而得名,其巍峨廟貌是信眾多次捐資修建而成,這座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廟宇,其內存有不少珍貴的歷史文物,如國寶級大師林再興先生製作的剪黏藝術、唐山師父手工雕刻的三代祖師泥塑神像,以及栩栩如生的門神畫像等,都是極具價值的藝品,堪稱鎮廟之寶。
詳細內容請點我參考
鎮煞龜塔
在清朝時期,鹿草碧潭村這個地方,因位於八掌溪下游,每到夏、秋二季多雨時節,就會發生洪水潰堤的現象,大水挾帶泥沙淹沒農田、房舍、家禽,危及生命財產安全;所以興建龜塔,用來鎮壓水患。
到了日治時期,龜塔已漸漸傾圮,附近居民就在原地興建了七層八卦型式的寶塔,塔內在鼎上放七座爐火,排成七星狀再覆上一鼎,將石龜立於塔頂,首部朝向八掌溪,好像石龜觀察著溪水的消長。 建塔完成的那天,居民隨即舉行隆重的祭典,從此,八掌溪氾濫的情形,日漸減少。
車鼓陣達人-林探
林探先生於民國50年(1961)左右,因緣際會接觸車鼓陣,引發興趣,而開始學藝。初期只自娛娛人,爾後見此種民俗文化日漸沒落,乃起願要延續流傳,現今在碧潭活動中心老人大學,義務指導一群熱愛傳統藝術的老人。又恐此項民俗藝術失傳,進一步將口語相傳的民俗陣頭文化加以整理,訂編紀錄成文字資料,用以指導社區、學校之研習人員,其精神令人感動。
碧潭國小車鼓舞
碧潭國小為了配合教育部鼓勵學校推展民俗技藝,碧潭村家長提出把早年流行於村中的娛樂活動-車鼓舞,作為學校的特色。在校長、家長的支持下,保留了車鼓舞的傳統精髓,並融入現代民俗舞蹈,使得表演更有可看性及表演效果。碧潭國小車鼓舞除了獲得88年全縣民俗技藝優等外,更受邀於朴子配天宮、北港朝天宮、新港奉天宮、東石港口宮、民視中秋節晚會、86年嘉義縣區運、1998年終身學習博覽會、大埤鄉農會慶祝、中正大學鳳梨節等各場合表演,深獲地方人士肯定,佳評如潮。
車鼓陣舞成立之初,由林探、林方朝先生,至本校指導小朋友車鼓之基本動作,待小朋友對車鼓舞基本動作熟悉後,則外聘陳美利老師編排樂曲及動作,將傳統及現代的舞步結合在一起,配合樂曲的節奏,完成優美流暢的舞蹈動作。
碧雲軒-北管
林煙先生是碧雲軒的團長,從 22 歲開始學習北管,林煙先生為碧雲軒中的頭手鼓(噠鼓,如同指揮),不需要說要演奏什麼,只要司鼓者開始敲打下去,團員就會知道演奏的曲目。上場表演有座位順序:以頭手鼓為首,逆時針方向開始分別為通鼓、大鑼、銅鑼、響盞、嗩吶(正對頭手)、小吹、大鈸、小鈸。北管是以工尺譜記錄(用上尺(メ)工凡六五乙」七字表示),陣頭經常會在婚喪喜慶及廟會等活動出現,除了吹場外,廟會祝壽等場合還會 「扮仙」( 神明生日時才會表演,目的為了酬謝神明,有分三仙或八仙),扮仙時用口白的方式說著台詞,聽起來像是四句聯般,口氣鏗鏘有力、抑揚頓挫,光是用口白就能讓人感覺到一場精采的戲劇表演。
林煙先生的手寫譜 |
林漢祈先生
鹿草碧潭村裝潢師傅林漢祈早年擔任車鼓舞伴奏,自己做樂器省錢,現在碧潭社區做社造,他再度化腐朽為神奇,運用廢木料製作車鼓樂器縮小模型,讓碧潭村連續2年在農委會人文發展計畫中獲得特優,嘉義縣府還採購Q版樂器當外交禮品,紅到國外。
林漢祈16歲就學裝潢,當時鹿草不僅有車鼓舞團,還有車鼓伴奏。林漢祈下工就跟著長輩學,月琴、三弦都拿手,礙於經濟能力有限,他向長輩借樂器回家,拿著廢木料與腳踏車零件照著製作、調音,做出人生第一把三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