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雲寺奉祀觀音佛祖已有兩百餘年的歷史,當時設在下半天與頂半天交接處,現址則是於七十多年前遷建的。
從163線轉入嘉39線,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綠色廏道。一邊是遼闊的田原風貌,另一邊則芒果樹林立,遮蔽夏日炎炎的日頭。
約往前數分鐘車程,出現一「慈雲寺」的路標,順著往右轉,慈雲寺就在眼前。
慈雲寺外觀 |
寺內有兩大特色,一是觀音佛祖非木材雕刻,而是以糯米粉加石灰粉混合捏塑而成,當時塑造三尊佛像,目前僅剩二尊,一尊遭信徒請出奉祀後未歸還,而改以木雕代替。
慈雲寺雖不大,但極有特色,莊嚴而神聖 |
麻糬山造型的神龕 |
另一個特色就是神龕,是以糯米粉加石灰粉混合後,塑造師父躺在地上,用手捏成一小粒,然後往上丟,一粒一粒的堆黏在一起,倒崁山造型非常特殊,據說當時「唐山師傅」到台灣塑造三座麻糬山造型之神龕,另二座不知流落何方,寺方曾經呼籲各地信眾如發現類似造型神龕予以告知。
祁求內心的平靜 |
藝術與民俗的融合 |
寺外有慈雲寺的沿革 |
下麻村慈雲寺未建寺前,據說該地是一個蛇穴,裡面住著有蛇頭和蛇尾,但有雞的身體,它特別喜歡吃麻糬,並命令每年年節村民都要送一百斤的麻糬給它吃。
有一年發生乾旱,村民沒辦法做麻糬送給它吃,大蛇於是抓了好幾個村民囚禁在蛇穴中,並威脅其他村民三天內交出一百斤的麻糬,其中一個女孩,說服大蛇希望放過其他村民,大蛇決定讓女孩留在蛇穴五年,就放過村民,女孩答應了大蛇的女求。
就這樣過了五年,大蛇這守諾言放了女孩。三個月後女孩前往蛇穴訪視大蛇,但卻找不到當初蛇穴。多年後這個地方建了一座寺廟「慈雲寺」,供奉觀音佛祖,巧的是神龕是用麻糬建成的。
「慈雲寺大蛇傳」的故事,鹿草鄉立圖書館將它改編成皮影戲的劇本,巡迴公演給小朋友看,還用版畫製成了繪本,現繪本存放在鹿草圖書館內,可以隨時借閱。
金爐上的陶造型 |
如何到慈雲寺?
從水上交流道下往鹿草方向走163,過了高速公路的高橋後即可見嘉39線,